9月23日上午,日本明海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勋宁做客我院新杏坛,在知新楼A606为我院学生作学术讲座。讲座由岳立静教授主持,钱曾怡教授、刘文副研究员、寇鑫副研究员出席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刘勋宁以“縻”、“巖”、“麨”、“纣”四字的考证为例,阐释“考本字”的意义及方法;第二部分,他简明扼要地讲述了自己的表示语法关系的演算符号。
刘勋宁首先强调了“考本字”的重要性,他认为方言研究者需要有“考本字”的意识。在方言调查中,常会遇到“有音无字”的问题,研究方言最终还是绕不开考证文字,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地方文化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考本字”亦是考证历史的需要。一般来说,地方音具有存古性质,所以考证文字也是在考证历史。“考本字”的过程,有可能解决汉语史上的重要问题。接着刘勋宁以“縻”、“巖”、“麨”、“纣”四字的考证为例,详细阐释“考本字”的意义及方法。例如,“縻”字,即农村“縻羊”的“縻”。“縻”的方法是把桩子打入地下,桩子上放置环,环上拴着缰绳。这样牲畜既能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又不会把缰绳缠绕到固定的地方上。“縻”的一个用法是“羁縻”。关于“羁縻”的词义,曾经有一些错误解读。在考证完“縻”的字义后,“羁縻”的词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有一个治所(桩子),有一个活动范围(绳长),在范围里可以自由活动。对“縻”的考证解决了汉语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考本字”的意义,刘勋宁总结强调:考本字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考本字”也不局限于考古的问题,还可以解决汉语史上“音”的演变问题。关于“考本字”的方法,刘勋宁强调学术上的严谨是首要。此外,还应该注重单音词:双音词两个字负担一个意义,作为符号来说是不经济的,不经济就容易丢掉某些东西,如韵母简化、声母同化,因此考察单音词更为可靠。
讲座第二部分,刘勋宁教授讲述了自己的表示语法关系的演算符号。他表示现在流行的句法分析图,也就是生成语法的属性图和结构主义语法的砖块图,二者在在实际操作中有诸多不便。因此,他提出了一套便于在文章中直接使用的线性符号。他详细介绍了句法关系符号中的修饰关系、述宾关系、述补关系等,并解释了句法关系符号的重要性。
提问环节中,刘勋宁耐心解答了提问者的问题。接着,岳立静对本次讲座做出总结,再次感谢刘勋宁的讲述,并强调做好语言学需要充实知识结构。钱曾怡也表示,做学问一定要拓宽知识面,做到多维知识的融会贯通。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杏坛名帖
刘勋宁,日本明海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博士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日本筑波大学文学博士(学术)。曾任《现代中国语研究》代表。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语法、方言、音韵、汉语史等。他关于“了”的研究、汉语方言分区的研究等等,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