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5日晚19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邢向东做客我院“新杏坛”,在知新楼A606室作题为“谈语言学研究中的问题导向”的讲座。讲座由我院岳立静教授主持,北京语言大学高晓虹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邢军副教授、我院张燕芬副教授、刘文副研究员、寇鑫副研究员出席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之前,岳立静对邢向东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作了简要介绍,并对邢向东首次回到母校做学术讲座表示热烈欢迎。邢向东在讲述与我院渊源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我院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讲座伊始,邢向东紧紧围绕“问题导向”这一关键词,向大家仔细阐释了语言学研究中“问题导向”的具体含义。所谓“问题导向”,就是指在语言学研究中时刻关注社会、学科的发展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指导思想。具体来说,一是要积极思考与自己研究有关的社会问题、专业问题,抓住学科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善于发现、选择、提炼问题。二是要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在语言学研究中如果缺乏问题导向意识,往往会导致研究者在选题和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盲目性和随意性。
讲座的第二部分,邢向东用多个生动详实的案例向大家介绍了该如何在语言学研究中发现问题。首先,他通过介绍 “一带一路”倡议与语言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与语言研究、语保工程、扶贫工作与语言研究四个案例,向大家展示了发现问题的第一种方法——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他认为语言学研究者应时刻关注国家社会对语言研究的需求,关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与语言有关的新现象、问题,思考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专业方向与这些问题的关联,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研究解决问题。其次,除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他指出学术的激发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李荣先生为了编纂《中国语言地图集》发表了多篇关于汉语方言区、官话方言分区的论文,促使学术界在汉语方言分区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朱德熙先生在1985年发表《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使反复问句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引起了诸多学者的热烈讨论。解决重大问题的需求、学术大家的引领、学术争议的激发都能促使研究者不断发现新问题、寻找新方法、取得新成果。最后,邢向东结合自身作为博士生导师的教学经历,对年轻学者的论文选题给出了建议。他建议年轻学者们选题时既要避开大而无当、过于宏观的论题,也不宜选择过小的题目。“大问题”过于宏观,需要驾驭的材料很多,一旦驾驭不了,论证便容易空泛;“小问题”需要“以小见大”,年轻学者的学养不够深厚,很难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所以,年轻学者应多选择研究“中问题”,这些问题大小适中、内容具体而集中,有一定空间和张力,理论意义也比较大,非常适合年轻学者做文章。
讲座的第三部分,邢向东谈到解决问题是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启动后,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做到迎难而上,解决语言研究中遇到的重要疑难问题。他以自己对西北方言连读变调问题的研究为例,详细讲述了自己如何突破过去在语音层面描写分析连读变调的研究框架,创新地在语音与词汇、语法相结合的关系中处理西北方言的连调式,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这一研究难题。除了迎难而上的勇气,坚持问题导向还应有持续关注同一个问题的韧劲。他结合朱德熙先生对“的”字的考察,向大家介绍朱先生对“的”字的研究从普通话拓展到方言,再延伸到近代汉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问题也愈加明晰。此外,邢向东还介绍了江蓝生先生对“们、麼”来源于“物”的考察过程。江先生在23年后结合新的文献材料、理论方法做出了更严密的论证,大大深化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证明持续地关注某一问题有利于达到认识的拓展、提高和深化。在结语中,邢向东总结了“问题导向”对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希望语言研究者能坚持问题导向,使自己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讲座最后,现场师生就讲座内容向主讲人积极提问,邢向东纷纷做出解答。这些问题从不同侧面补充了讲座的内容,增加了讲座的深度和广度。讲座在现场听众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杏坛名帖
邢向东,陕西神木人。2000年毕业于皇冠9393体育平台,师从钱曾怡先生,获博士学位。现任陕西师大皇冠9393体育平台教授、博导,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主任。出版专著9部,主编教材1部,发表论文110余篇。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北地区汉语方言地图集》。2004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1次,陕西省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2次。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陕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