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风,我院新闻系传播学研究所讲师,2015年赴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斯塔滕岛学院访学。
不知不觉,来到纽约已近两月。不闻国内诸事,日日陪伴我的,惟有从斯塔滕(Staten Island )到曼哈顿( Manhattan )的海上。
斯塔滕是座岛屿,初名“里士满郡( Richmond County )”。作为纽约市五个辖区之一,它与由皇后( Queens )、布鲁克林( Brooklyn )、布朗克斯( The Bronx )及曼哈顿构成的主岛离岛而居,隔海相望。岛上居民由“9.11”后自曼哈顿移居的中产阶级组成,以本土白人为主。在纽约偌大的繁华中,它是静谧而恬淡的。我此番越洋千里,不疲奔赴的纽约城市大学(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斯塔滕岛学院( College of Staten Island )主体,就在这座岛上。
曼哈顿是座都会,也是当今全球最顶级的时尚文化之都——纽约的核心。相对于斯塔滕的宁静幽僻,这里可谓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绘画、音乐、电影、摄影、建筑艺术、行为艺术......各色展览铺天盖地、络绎不绝的,弥漫于这座都市里任意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游走,目不暇接;步入,便是瞳孔和心灵的双重震撼。纽约城市大学的研究生院( Graduate Center of CUNY ),就在这座城中。
出于介入适应的习惯,在赴美访学的第一个学期,除了参加合作导师位于曼哈顿研究生院的硕博高级研讨班之外,我在CUNY自选的课程,则局限于斯塔滕岛上的CSI本科生范畴。具体而言,包括“公共关系和广告史论( History and Theory of Advertising and Public Relations )”、“新闻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Journalism )”、“社会传播实践( Communication in a Corporate Setting )”以及“传播学研究高级讨论( Senior Seminar in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四门。
与国内不同,CUNY课程的主力授课老师并非全部为本校专职教师,还包括其他高校的教授和业界知名从业人员。而且,由后者承担的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所占比例并不低。就我从事合作研究的媒体文化系( Media Culture )来看,大概在40%左右。例如,在我选的四门本科生课程里,教授“社会传播实践”的William Finn教授,就来自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而教授“新闻学概论”的Joseph Tocopino先生,则是《时代周刊》( TIME )的专栏记者和资深编辑。这两位老师都是在“非邀请”、“非合作”的状态下,独立承担了并不属于自己本职单位的CUNY课程专业授课。
CUNY的课程密度很大。通常,每节课差不多两小时,而老师往往喜欢上连堂,再加上繁重的课外阅读量,“连轴转”的情形时有发生。以我本学期所修合作导师——Ying Zhu教授的硕博高级研讨班为例,上课时间从下午4:15到晚上8:00,中间休息一次10分钟或不安排集中休息。每节课末,Zhu教授会围绕本学期研讨班讨论的主题——“中国传统文学文本与影视改编(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 from Novel to Screen )”,布置下次课前的阅读材料(几本书、几篇文献或几篇报道)、观看视频(几部电影或几期电视节目)和社会调查任务(问卷、随机采访及专业访谈)。如果一周之内没有完成,将无法继续下次课的讲座理解和课堂讨论。赴美之前,我虽已耳闻美国高校的阅读、工作量之巨,但此番亲身经历,却也深深体会何谓“夜以继日”,“无暇旁顾”了。
从斯塔滕,到曼哈顿,无陆路可通,惟有大西洋上韦拉扎诺海峡( Verrazano Narrows )的一片水域。我的通勤,往返于海上。于是,日日都会遥望这海峡里沧桑伟岸的布鲁克林大桥和伫立彼岸的自由女神雕像。深夜的渡船依旧熙攘。幸而,月影阑珊,清风流光,教我这离人的心上,不添惆怅。
2015年中秋,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