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莫瑞迪斯(Mark·Meredith),1963年任英国路透社记者,先后被派往世界各地报道许多重大事件;1985年在爱丁堡龙比亚大学任教,后当选欧洲新闻培训协会主席,先后两次来我院讲学。本文转自《皇冠9393体育平台报》(2015年6月3日第二版)。
这是马克第二次来山大讲学,再次带来了让同学们深深思考的“路透社山大新闻课堂”。
马克·莫瑞迪斯(Mark·Meredith),1963年任英国路透社记者,先后被派往世界各国,亲历东西德国对峙、“布拉格之春”和越南战争等重大事件;1985年,投身教学岗位,在爱丁堡龙比亚大学任教,后当选欧洲新闻培训协会主席,并陆续到阿尔及利亚、俄罗斯、比利时、法国、丹麦、罗马尼亚和美国等地讲学。
今天,你看新闻了吗?
“今天,你看新闻了吗?济南发生了什么?中国发生了什么?世界呢?你所在的皇冠9393体育平台发生了什么?”初次见面,马克用一连串简单而轻松的问题开始了他与“准记者们”的新闻课堂。马克鼓励学生们主动去寻找新闻:“好的记者应该擅长找到令人说‘哇!’的新闻。”
“哇”是新鲜的,与兴趣相近的,即时发生的事情。在马克看来,一名好记者应该具备五种素质:第一是好奇心,记者总要问问题,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多少人?为什么?问题会使记者发现新闻,发现让人说“哇”的事;第二是真实,记者必须尽全力报道可靠的、公正的、客观的消息,如果你不能查证所有的事实,一定要告知读者;第三是勇敢,有时候被采访人不愿说,有时候记者会被拒之门外,放弃很容易,坚持却很难;第四是好文笔,记者要让读者愿意读每一个字,“仿佛磁铁一样从始至终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新闻写作要用日常用语,切忌用艰涩的词汇表达,不要在一个句子中放入太多的意义,那样读者就会放弃阅读,文字必须流畅;第五是怀疑,记者要经常问为什么,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挖掘事件背后的意义,积极去寻找新闻,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性。
“观点容易获得,事实却很难看清。”马克在讲课中反复提醒“准记者们”。
知新楼、小树林与微信群
马克的课堂形式不拘一格。
知新楼的教室。马克每周会有两节课,周一上午的博士生班和周五下午的硕士生班,他教授基本的理论知识,比如新闻学理论、国际商务与经济新闻写作和新闻英语等专题。他会结合自身的记者经历讲授新闻理论知识,会根据东西方的差异谈论新闻教育,“今天,新闻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多记者都接受过良好的新闻教育,记者要保持一种‘新闻嗅觉’去发现新闻。”
小树林的桌椅旁。马克对山大中心校区的小树林有着特别的感情,六年前来讲学的时候在这里和同学们畅所欲言;如今,小树林课堂仍在继续,“翻新的木桌木椅使课余讨论变得更惬意”。马克会提前发通知给同学们:“如果有人想练习英语的话,下午4点我会在小树林等候。”这样,三五个人围坐在一起,用英语聊家乡、聊爱好、聊美食、聊理想……不管你的英语是流利还是生疏,马克都会耐心地倾听每个人的发言,照顾每一个在场的同学。
微信群。来到中国的第二天,看到同学们都在使用微信聊天,马克也在平板电脑上注册了一个,并组建了两个“群”,目的是为了与同学们即时沟通。他会在群里分享他的每日一词。比如,“‘准记者们’,今天的新闻词汇是‘怀疑’,我们要问为什么,为什么他这样说,为什么他选择这个时候说?一个公告和声明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他还会提前在微信群里告知下节课的主题和任务,让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
要积极,不要被动
马克常说,做新闻要积极,不要被动。“我不喜欢停滞,记者的生活就应该充满好奇、充满挑战、充满主动。”生活中的马克也是如此,73岁的他,仍然精力充沛,充满激情,让“准记者们”钦佩不已。
马克很喜爱读书,每次见到马克的时候,他手里都会拿着一本书。“我读得很慢,尤其现在眼睛容易累,所以有时看了十分钟就要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但是他仍坚持。在山大的这些天,他完成了历史小说《狼厅》(WolfHall)的阅读。小说讲述了16世纪亨利八世统治下的都铎王朝的故事,“我很喜欢这部小说,文笔很好,会吸引人一直读下去。”这次来中国,马克还带来了他的汉字练习册,他向同学们请教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纠正他的发音,他希望能学更多的汉语。
“我去过济南的一家猫咖啡馆,我必须告诉鲍勃我的经历,尽管这里的猫不懂我说的话。”马克口中的“鲍勃”是他的猫朋友,“每天早晨,鲍勃把我床边桌子上的东西推到地上,我就知道我要起床吃早餐了。”生活中的马克不仅有趣,还酷爱冒险,航海是他的爱好之一,“借助风力去你想去的地方是一个有趣的挑战”,他曾经和两个朋友从加勒比海的安提瓜岛一路航行到葡萄牙,用两周半的时间横渡了大西洋;马克还喜欢骑行,曾一个人从瑞士巴塞尔出发,经莱茵河过德国、荷兰,历时17天到达北海。“准记者们”都被马克的丰富经历所折服。
“我希望,我能从哈利法克斯骑行到魁北克。”马克计划今年夏天带着自行车去加拿大,继续他从不停歇、一直前进的脚步。
文/张依盟
摄/林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