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美联社工作38年,自1966年起至今仍为纽约时报工作的著名新闻人——David S. C. Liu (刘士诚) 教授,11月30日晚受邀来到皇冠9393体育平台美学报告厅,在第69期“新杏坛”设坛开讲,讲述“2008美国总统与媒体”,为到场的同学系统展示和回顾了美国新闻界百年来政治选举与媒体的互动关系。皇冠9393体育平台耿建华教授主持了此次“新杏坛”,皇冠9393体育平台教师刘佳亦到场。
“新杏坛”自2005年5月开坛以来秉承了孔子“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精神传统,曾邀请包括美国新闻学家托马斯·伯纳,德国汉学家顾斌,日本汉学家樽本照雄在内的许多涉外专家。通过耿教授的介绍了解到,David S. C. Liu (刘士诚) 教授生于四川,1963年从台湾东海大学毕业后来到美国获得两个硕士学位,并自1968年起开始了自己38年服务美联社的生涯,一直负责促进美联社对非英语媒体和亚太地区业务的开展。同时,自1966年至今,刘教授一直负责纽约时报新闻服务公司亚太市场开拓。值得关注的是,刘教授还在美国长岛大学新闻系担任教授,创办了一本中外杂志《中外论坛》,2006年至2007年David S. C. Liu成为美国福布赖特项目的访问学者同时担任与普利策奖齐名的polk奖的评审委员。刘教授的媒体从业经验可见一斑,称之为资深新闻人并不过分。
美国选举中,媒体在改变着受众的认知
刘教授以百年来由美国总统更迭引发的政治秩序变更为线索,用英语详述其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由此引发了对与媒体从业人客观性观念的阐述。“尽管罗斯福总统是小儿麻痹症患者,但新闻媒体在对其进行采访报道时却少有拍摄他腰以下部分。媒体也不愿曝光自己总统瘫痪的事实,有意去遮盖。于是‘炉边谈话’之所以能够团结民心也就容易理解了,这其中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刘教授解释说。与此类似的是,1918—1920年间,威尔逊总统中风卧床的消息一直未曾让外人获知,记者的主动配合在这其中十分关键。
在美定居43年,刘教授显然非常熟悉美国大选与媒体的交织关系。在其看来,美国多少年的大选或多或少都与媒体的呈现和再现的变奏联系密切。1968年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后,尼克松从一个曾被认为是结束政治已经生涯的“老人”一跃成为总统,最终两个名不见经传的记者披露“水门事件”,尼克松结果意外翻船,这种事情在二十一世纪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马丁·路德自从遭到暗杀后,世人认为黑人将难于再次登上政治舞台,但这些年出现在美国政坛的事实一再颠覆这种说法。众多事件已经证明:美国的政坛是典型的“钟摆政治”,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那问题来了,尽管08年大选候选人众多,且实力不俗,几个实力强劲的候选人也主动利用媒体暴露自己的缺陷,因为在媒体多面化的时代总有发现的一天,但至今没有确切证据表明谁将一定胜出。因而存在在两党竞争焦灼状态,推出名不经传候选人最终意外胜出的情况。”
“名不见经转的‘黑马’更有可能在2008大选中胜出”
一方面在欧洲,大众把竞选者的婚姻问题看作是私人问题,不去理会;另一方面,在美国,很多媒体却抓住总统或竞选人的私生活不放。尽管这些年美国的媒体有所改观,但总统呈现在媒体前的问题存在一个度,至于这个度刘教授认为在不断下降,现在“只要变到年轻人能忍耐的程度就行了。”
媒体在美国总统竞选中,尽管应当扮演旁观角色,但却或多或少的总对选举产生影响。这是刘教授讲述媒体、政治互动的一个核心观点。1972年尼克松下台后几年,美政坛便迎来了“花生米总统”卡特,他就是当年参选时的一匹黑马,演讲时喜欢信手拿脑中臆想的数字作为旁证,多半并不真实,但媒体侧映下的他在大众看来却很有说服力。同样,里根总统曾经是名演员,其在媒体上的表演看起来尤其光鲜亮丽,但他对卡特的随意做法却不认同。而克林顿的经历更为传奇,学生时代的他曾在夏令营中参观白宫并与肯尼迪合影,他的当选90%是因为高大帅气的形象。
“由此可见,新闻报道时对总统采取什么拍摄角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呈现在大众面前时的面貌。新闻与总统的关系就是这么明了。”刘教授感慨道。
有关2008年美国大选的问题,刘教授认为其最突出特点就是候选人众多,“目前的多数候选人并不是占有绝对优势,且或多或少的存在某种问题或阴影。”因而,他劝在场的各位:一定不要只把眼光放在目前的几位竞争者身上,出现一名完全名不见经传的“黑马”是完全有可能,而且很有可能的。“两个月前曾经有名候选人,他是因为曾在热播电影中饰演一个擅于哲理分析的形象而获得提名的,大家就觉得他符合美国总统的标准。其实,每换一次总统就要涉及大约五千家单位或系统搬迁,因而房地产商很喜欢选举,由此牵扯的水电交通都非常愿意,所以说总统选举是一种商业行为,它像一场奇异的表演,又像是舞台剧上的演出。”他这样评价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不重要,历史的经验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两三月的发展,也许真正的候选人到时候才刚刚出现。”他以美国著名新闻节目“60分”中对黑人竞选者贝拉克·奥巴马的全景采访为例,现场播放短片,进一步解释媒体在对待选举问题上的立场。
用中立的新闻观取代“判断替代”
在对待西方是否“妖魔化”报道与中国有关新闻的问题上,刘士诚教授表示不赞同:“我也在西方教书,认识一些西方朋友,我觉得西方在报道上并没有大的偏差,只是报道思路不同。西方媒体人看重将事实的两方面同时呈现给受众,由受众作出判断。比如对待中国军事力量增强的问题上,西方媒体一方面展示一种普遍认知,那就是中国威胁论;同时也将另一部分人认为这是‘自卫行为’的观点呈现出来,交给受众去判断。”
刘教授还鼓励大家看待媒体要有一种发展的眼光,要看五年后的媒体发展到什么程度,比如动漫的发展,这一原本在国外迅猛前进的文化产业在中国却没有一家作代工的。大学教育和对待“知识产权”的态度需要对此反思。
“新闻记者一定要摒住个人成见”,刘教授告诫大家,“如果你一定认为某种倾向将左右你,那么这种意见倾向将会表现在你报道的各方面,从而发生‘判断替代’。其实在西方也有很多正面报道中国的文章,只是不常被提及。西方注重的是报道事实,不掺杂个人判断。‘纸馅包子’事件外国记者根本不相信,‘华南虎事件’是与地方利益有关,媒体必须稳住针脚,守住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