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炎院长简短的开场白后,首先发言的是严歌苓女士,她介绍了旅美生活的感受,认为初到美国的四年学习生涯犹如洗牌,洗去了她三十年形成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连自己都无法察觉的偏见,使自己对固有的观念进行质疑和追问,开阔了眼界和思维的深度,这对她的创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如何成为一个作家?卢新华先生对在场学生提出了两点参考意见:一是必须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其次是要勤耕不缀,不停地写作。他谦虚地把自己的成名作《伤痕》的成功比作中彩,同时,又告诉在场的学生:能够中彩的人也不完全是偶然的,至少他天天买彩票,他有所付出。他介绍了自己与文学的不解之缘,认为少年时代对文学的热情和家庭的影响最终使他能够创作出像《伤痕》这样从自己的血管中流淌出来的作品。谈到他到美国的生活,他感慨良多:尽管条件艰苦,但是不妨碍他对祖国、民族命运的思考,这是他与生俱来的东西,是扫之不除、挥之不尽的东西。在阅读了大量书籍后,他的新作《紫禁女》,是他18年来对中国文化反思的结晶。
台湾籍女诗人潘郁琦女士的发言别有风味。一开场,她就为大家朗诵自己的诗作,将在场的师生引入诗歌的世界。用潘郁琦女士的话说:我在重提笔之前,已经有18年没有写作了。对于自己能重新写作,并且能在诗歌、散文、儿童书各种不同文类之间自由地创作,她感到一种幸福。她认为诗歌不是分行的散文,而是一种精炼的、意在言外的创作。她笑谈:我无法背自己的诗歌,因为,那是我瞬间的感受,我把它创作出来后,它就离我而去了,写作对我来说,只是有话要说。
三位作家发言后,在场同学进行了踊跃的提问。直至“新杏坛”结束,三位作家手中还有许多还没来得及回答的学生们递上来的纸条。当陈炎院长宣布本期“新杏坛”结束时,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三位作家致以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