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下午,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研究员、著名古代文学史专家邓绍基教授做客“新杏坛”,在文史楼335教室为皇冠9393体育平台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中国古典诗歌现代解读纵横谈”的精彩讲座。皇冠9393体育平台博士生导师廖群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邓教授主要从艺术通感与叠(迭)象美两个方面展开了对古典诗歌的现代解读。首先,邓教授以苏轼的神智体诗《晚眺》和邓椿《画继》中的一则故事作为入话,简要讨论了古代诗歌创作中神似与形似的问题。生动有趣的“引子”,调动了广大同学的浓厚兴趣。
接着,邓教授从宋代宋祁《玉楼春》一词引出了艺术通感的问题。古代评家虽然大都认为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用得好,但却不能明确说出其中的奥妙。直到钱钟书先生列举分析了宋人诗词中类似的手法后,借用语言学或心理学术语提出宋祁的“闹”字之所以精彩,实是由于“通感”的作用。所谓艺术通感,就是沟通嗅觉与视觉、听觉、触觉,以表现艺术的独特感受。这样,现代的理论就为解开古典诗歌的奥秘做出了贡献。邓教授还广泛列举李贺、吴文英、姜白石等人的诗词说明古代作家虽然不具备艺术通感的自觉意识,但在创作中表现了通感现象。邓教授认为,如果把唐诗宋词中的通感现象贯通起来研究,把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做调查研究”,就可以发现并阐释中国古典诗歌中通感现象的特点,进而“在钱钟书《通感》一文的基础上更加向前推进”。
随后,邓教授讲解了第二个重点——中国诗歌的叠(迭)象美。古代诗人善用景物表现思想情感,并往往将几个意象并置。这种写法与现代电影的蒙太奇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觉物的并置、交叠,构成一个完整的同时并起的具体意象。这种实际存在的叠(迭)象美,需要运用蒙太奇理论去解读,才会出现这种现代认识,得到新鲜的阐释。如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阐释:与传统的“以九事设景”的阐释不同,以蒙太奇理论阐释此诗,就得到以“断肠人”的意象为中心,并置十一个意象的见解。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意象并置的问题,邓教授还提到意象并置与博喻的异同点以及古人对意象并置中虚实问题的不同见解。
邓教授指出,古典诗歌的解读是发展着的,古诗生生不已的生命力,“不仅仅依靠它们的历史成就,还因为后世读者主体的解读”。但后世的解读也不能“随心所欲”,运用现代观点对古代诗歌进行阐释需要顾及诗歌的内在因素,“从古典诗歌中引出现代阐释,而不能将主体解读强加给古代诗歌”。
讲座最后,廖老师高度评价了本次讲座,她认为邓教授的讲座主题集中,内容深刻,视野开阔。邓教授还与现场同学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他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历时两个小时的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杏坛名帖:邓绍基,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代表作有《红楼梦论丛》(合作)、《杜诗别解》,论文《五四以来继承文学遗产问题的回顾和探讨》、《建国以来关于继承文学遗产的一些问题》,主编《元代文学史》、《中华文学通史》(合作)、《中国文学通史系列》(编委会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