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应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邀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大众日报》高级记者、校友陈中华重归母校,做客“新杏坛”。下午3时,第89期“新杏坛”在文史楼文艺美学报告厅举行,陈中华校友为同学们带来一场题为“一个新闻人的理想和实践”的精彩讲座,受到热烈欢迎。讲座由我院院长郑春教授主持,传播学研究所所长冯炜老师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讲座中,陈中华首先表达了作为一名山大学生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和此次返回母校时的愉快和激动。随后针对新闻工作者可能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他结合自身经历从四个方面讲述了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经验。第一,如何把“青春饭”吃一辈子。他认为在中国,新闻工作者是一种吃“青春饭”的职业,而要想一辈子吃“这碗饭”关键在于由衷热爱它,理解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明确新闻行业在中国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将个人的人生理想与对工作的热爱结合起来。第二,了解中国国情是一门必修课。新闻职业是神圣的,它见证并记录历史,启蒙和传播思想,对中国的改革进程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作为一名记者,必须要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度。记者面对的是不同的利益群体和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了解中国国情在某些具体情境下,即是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以及最大限度地了解现阶段的各种矛盾。第三,深入一线和基层使新闻工作者受益无穷。首先,深入一线和基层培养并强化了记者的责任感,倾听人民的心声,了解人民的疾苦,更加明确了身为记者的重大使命。其次,深入基层,能将稿子写得更加生动深刻,群众中发生的活生生的事例是对人民愿望的鲜活反映,更能引发人们的反思。第四,记者最基本的技巧是用好采访本。首先,要做到采访全记录,如此才可获得丰富的材料、生动的细节,写稿子也才能得心应手,并且可能在翔实的材料基础上发现更好的主题,从而揭露更为深刻的问题。其次,采访前要拟定好提纲,但在采访过程中拟定提纲会得到补充或改变,因此也要重视即兴提纲。再次,记者要随身携带采访本。采访可能面临不同的环境和条件,随身携带采访本可将有用的东西随时记录,这是良好的职业习惯,作为记者应该做到“习惯成自然”。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同学们针对报告内容踊跃提问,陈中华校友耐心细致一一作答。最后,郑春院长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和点评。他说,这是一场奉献给山大学子的特殊讲座,坦率、真诚、深入,而且紧密地联系现实、贴近生活。这又是一场学长式的讲座,字里行间流露出老校友对母校同学的关心、关怀和关爱,表达了学长对学弟学妹的倾心相教和殷切期待。他说,陈中华校友是我们山大的骄傲,他在讲座中所表现出的情怀、本色、理想和追求,让我们感到美好和亲切,他作为一名优秀记者的理想和成就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陈中华,山东莒县人。1978年至1982年在皇冠9393体育平台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后长期在新闻采编一线工作。他深入基层和群众,写下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的报道,获得50余项新闻奖,并被农民群众誉为“庄稼地里长出来的记者”。2006年,他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依旧坚持采访,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光辉楷模。200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号召全国新闻界学习陈中华同志的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