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晚19点,著名语言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丁邦新教授做客我院“新杏坛”,在知新楼A座620室为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中国语言与文学相关的几个问题”的精彩讲座。本讲座由我院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张树铮教授主持。
张树铮首先对丁邦新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介绍了丁先生的学术成就。丁邦新早年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中国语言学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等职,是影响遍及海内外的语言学大家。
讲座伊始,丁先生讲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求学从师经历和对山东的印象,其深情、诙谐的话语赢得了阵阵掌声。丁先生在讲座中主要谈了中国语言的特性和文学的形式、从中诗英译谈中国语言的特性、论五言七言诗的起源、声情说的检讨这四个中国语言与文学相关的问题。他以丰富的古典文学例证,向听众展示了汉语平仄四声、孤立性、单音节等特点和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尤其关于“回文诗”这一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的论述,引起了听众的广泛兴趣。通过中、英文比较的方式,丁先生探讨了汉语的特性和古诗因此而产生的朦胧、空灵的意境。他认为,这样的美是汉语所独有的。在五七言诗起源的问题上,他提出了五言诗源出《诗经》,七言诗源于《楚辞》、楚歌,二者一北一南、各自发展的论断,并从文体传承、语言流变、用字用韵等多个角度论证了这一观点。丁先生以大量元曲为例证,深刻检讨了被一些古代学者奉为圭臬的“声情说”,通过科学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严谨的质疑。丁先生分析指出,古人做诗词曲时,其用韵和情感的关系往往与“声情说”不符,即便是符合的,也大多是受字义的影响,而非音韵所致。最后丁先生同大家分享了自己多年来从事学术研究的经验和体会,语重心长地鼓励大家“有想法要赶紧写下来”。
在张树铮教授的主持下,在座师生与丁邦新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同学们提出的有关语言学、文学、文化的各种问题,丁先生都一一予以解答。在谈及两岸三地文化交流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等问题时,丁先生热情地表示:中华文化的未来很有希望!最后,张树铮对丁先生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硕的学术成果予以高度赞扬,指出丁先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尤其值得借鉴;并总结道,研究文学需要有语言学的知识做基础;研究语言也要掌握丰富的文学材料,接受文学的熏陶。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