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9时,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匡鹏飞教授做客第371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20教室作题为“汉语语法古今结合研究的几种模式”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刘祖国教授主持,寇鑫教授、万佳俊助理研究员出席,吸引数十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刘祖国教授致欢迎辞,并简要介绍匡鹏飞教授的研究方向及主要学术成果。匡鹏飞教授目前担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汉语学报》副主编,主要从事古今汉语词汇和语法研究,出版各类著作10余部,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古汉语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近100篇,其研究既有理论深度,又与实践紧密结合。
首先,匡鹏飞教授从共时与历时结合研究的意义谈起,强调语言研究要重视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古今结合)。匡鹏飞教授指出,随着当代语言类型学和语法化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都主张历时和共时不应严格二分,而只是语言研究的两个视角,应予以结合。就汉语语法的古今结合研究而言,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第一,通过历时研究可以更好地解释现代汉语中的现象。第二,历时研究能发现在现代汉语平面中不能发现的问题,补充现代汉语研究的不足。第三,共时现象分析清楚了,有助于解决相关的历时问题。第四,某些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还会发生演变,是历时演变的继续,结合研究可以使研究更为深入。
之后,匡鹏飞教授结合具体案例的分析,重点论述以上四种研究意义所对应的汉语语法古今结合研究的四种模式:以古释今、据古补今、从今溯古、由今续古。匡鹏飞教授以“既而”的词性演变为例,论述了“以古释今”的模式。他指出,“既而”一词,现代汉语辞书对其词性标注有副词和连词两种,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必须要从其词性的历时演变予以解释。“既而”本是时间副词,在句中作状语,但因为具有语义前后双指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时间衔接功能,体现出连词的一些特点。到了现代汉语中,由于经常与其他表时间的连词性成分配对使用,形成“先是……,既而……”之类句式,“既而”的状语身份淡化,连接功能凸显,开始向连词演变,但仍保留一些副词的特点,处于介于连词和副词之间、更靠近连词的状态。
紧接着,匡鹏飞教授梳理分析动词“疾”和“病”语法特点的历时演变与其现代汉语意义之间的关联、“不但不”类复句的现代汉语分类对其历时演变研究的借鉴意义、“要不”的历时演变及其表建议功能在现代汉语的进一步扩展,以上述三者为例,分别论述据古补今、从今溯古、由今续古这三种古今结合研究的模式。匡鹏飞教授强调,在进行语言研究时,要注意将古代的语料、古代的语言与现代鲜活的语言事实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最后,匡鹏飞教授对报告内容进行小结,他指出,古今结合研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要善于灵活运用。做好这类研究,不仅需要熟悉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对于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达到合格水平,还需要了解现代汉语的理论方法,培养对于语言现象的敏锐的观察能力。
刘祖国教授代表师生对匡鹏飞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刘祖国教授指出,匡鹏飞教授的报告极具方法论的指导价值,所概括的共时与历时结合研究的四种模式,有助于我们将古今打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古今结合的不同操作模式。
提问环节中,现场师生就研究方向的选定、现代汉语语料演变链条的建立、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处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知识的关系等问题向匡鹏飞教授提问,匡鹏飞教授对这些问题给予耐心回答,师生交流气氛活跃且融洽。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