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14时,张辉教授做客第366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20室作题为“文体即意义?——试论穆齐尔、尼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回答”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刘晓艺教授主持,陆浩斌助理研究员出席,吸引皇冠9393体育平台众多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刘晓艺教授对张辉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对张辉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进行介绍。张辉教授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执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与思想史、文学解释学、中德文学与美学关系等。
首先,张辉教授以柏拉图、海德格尔与尼采等人的诗与哲学之争引出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的深厚渊源,指出相较哲学、历史学等学科,表达方式的选择在文学领域尤为重要,深刻影响其内容呈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涉及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时,文学表达与理论性的哲学思想表达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在文学研究中,尤其应关注“如何表达”和“表达什么”的问题,并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张辉教授继而对“文体”这一概念进行解释,强调“style”不仅指如散文、戏剧和诗等具体文学体裁,而更有“the way of expression”即表达方式的意涵,因为“如何表达”即属于意义的组成部分,而不只是意义的“外壳”。
之后,张辉教授以穆齐尔和尼采为实例,具体探讨两位作者对既有文体规定性的突破。张辉教授首先说明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是西方现代文学代表性著作之一,指出该作突破了一般的线性故事逻辑,对闭合的确定意义结构形成冲击,从而挑战了哲学的理性权威表达。学界以“随笔性”或“随笔特性”概括穆齐尔的创作特点,旨在说明其文本具有的开放性与对话性。其次,张辉教授分析了尼采的文体意识,重点指出不应以格言体这一随笔的特殊形式来覆盖尼采作品的全部构成,其文体实践多样丰富,绝不低于文学家的丰富性,除了学术论文、格言类作品,更有诗歌以及对戏剧乃至福音书的戏仿(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张辉教授将穆齐尔与尼采的思想理念进行对举,认为二者同样具有鲜明的文体自觉认识,穆齐尔以小说方式进行哲学思考和哲学表达,打破传统的小说文体定式。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尼采以哲学家的身份持续进行文体试验,拒绝将哲学表达固化,以此呈现思想表达的无穷可能性。
最后,张辉教授在现代哲学背景下提出,穆齐尔和尼采以自身实际行动,尝试反思和复兴诗与哲学之间古老深刻的联系。文体和意义的关系类似于莫比乌斯环,在对其进行探讨时,应思考二者无限接近的种种可能,不被固定而僵化的意义模式所局限和钳制。
主持人刘晓艺教授代表师生对张辉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刘晓艺教授指出,张辉教授通过穆齐尔与尼采的个案研究,向大家展示了二者如何使用文体拆解意义这一方式来表达意义,而这一行为背后的目的是复兴诗与哲学的统一,探讨现代社会过度注重理性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危机,以上内容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除此之外,刘晓艺教授提出,伊格尔顿认为诗歌形式就是其思想的构成,这与张辉教授的观点非常接近,而关于穆齐尔和尼采的文体特征,在中国古代文论和古典诗歌创作中可以找到与之类比的典例,如《文心雕龙》和陶潜诗歌的开放性和对话性即对读者作用的强调。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就卡尔维诺写作方式对文体的创新突破,尼采在不同文体中的矛盾性哲学表达方式是否具有自觉性,对启蒙理性的反抗是否延续中世纪唯名论唯实论之争所体现的现代性等问题向张辉教授提问。张辉教授均耐心细致给予解答,并强调文体和意义之间的联系虽曲折但不会断裂,诗和哲学的对话关系即不断尝试从文体出发寻求新的意义通道。师生交流氛围融洽,至此,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