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作者与悉尼大学校长Dr Michael Spence的合影)
闫春宇,我院2010级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2008年至2010年在悉尼大学读书。
2008年,流火的七月,刚刚告别了青葱的大学本科生活,我就乘上赴澳洲的航班,来到素有“澳洲第一校”之称的悉尼大学攻读应用语言学专业,开始我的硕士研究生生涯。
一、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学习模式
这种自主性的强调,从一报到就显现出来了。新生入学,会有一个类似于欢迎会的orientation,在这个欢迎会上,本学院的新生和老师们共聚一堂,通过冷餐会的形式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情况。当然,这个欢迎会不是必须要参加的,赴宴与否的自主权在你。当时我由于签证下来的比较晚,就没有来得及参加这个先于开学一周左右的orientation,这给我的顺利报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麻烦。
经过一夜的劳累,我乘坐的班机终于降落到了悉尼国际机场。简单安顿下来之后,我就盘算着要报到的事情,还好有一个跟我熟识的小妹妹在悉尼大学读本科,在她的带领下,分不清东西南北的我终于历经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了学校。到了我们学院的报到处,却发现大门紧闭,通告牌上写着下午的工作时间是到4点,我们晚来了一步。我不禁想起我们国内高校的迎新,不但各学院摆摊位从天亮迎新到天黑,还有很多的校园志愿者的引领。可是到了大洋彼岸的悉尼,报到纯粹是个无人管无人问全凭自己的事情。我到的那天是周五,没有办法,只有等过了一个周末,周一的时候我起了个大早绕过了半座城,又加上那位小妹妹的帮助,才顺利报上到。
澳洲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分授课型(coursework)和研究型(research)两类。第一类硕士的学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第二类硕士则主要是为将来有志于从事专业研究工作的学生们设立的,这一类硕士的学习经历也是继续攻读博士的必要条件。研究生的管理模式比较松散,授课型的硕士一个专业的一个年级有一个coordinator,coordinator主要负责本专业学生的学业指导和教务管理等工作。研究型的硕士为导师负责制,一人或者几人在同一个导师名下学习。在澳洲读研,如果你不去找你的coordinator或者导师,他们是不会来主动找你的。所以说,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然而,虽然没有老师在后面的鞭策,该完成的课程一门也不能少,该修完的学分一分也不能落下。我有一位读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一门课程修了三个学期都没有考试通过,最后被学校无情地劝退了。这种对待学术的严谨和苛刻甚至体现在每一次小作业上,有一个例子让我体会到了不遵规守矩的危害,我们有一篇小论文要求某天的下午五点钟交到老师的信箱,那段时间由于作业比较多,我又参加了几个小活动,时间不宽裕,论文紧紧张张的到截止日期那天的下午四点多才完成。待我匆忙赶到学校,气喘吁吁地跑到老师的信箱前面时,才发现已然五点一刻,老师的信箱上贴上了已把作业收走的便条签。后来,发作业的时候,我发现我的作业被扣了20%的分数,就是由于late submission。找老师协调此事,老师颇为严肃地对我说,如果不给我扣这个分数,对按时交作业的同学就是不公平的。期末,我这门课的成绩差2分达到distinction(优秀),而由于那次晚交了十五分钟作业,我被扣去了3分。这么一点微弱的差距,让我倍感遗憾,同时也真切意识到了学习的事情上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侥幸,自己要为个人行为造成的后果负全责。
此外,澳洲的学校特别重视学术自律和规范,我们论文的参考文献有统一的格式,不管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抑或是转述,一定都要注明出处。如果你疏忽了未注明,老师会在你的文章中提醒。更有甚者,文章最后的reference格式是否严谨规范也是论文的一项重要的得分项。我们的许多作业都需要上传电子版,主要目的就是用一个软件检测文章中是否有抄袭或者引用不注现象,即便是有一处疏漏,文章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被判零分。
二、写、练、讲、考为一体的考核形式
在每门课的第一堂上,同学们都会收到一张这门课程的syllabus (课程大纲)。 这份清单式的材料里,详细地写明了这门课的授课人、上课时间地点、课程梗概、教学目标、需读书目,当然还有学生们最关注的与挣学分紧密关联的课程考核方式(assessment)。
细看assessment下面的各项,你会感到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主要有paper(或essay)这种论文的方式,analysis这种分析案例的方式,还有presentation这种作报告的方式及exam(或test或quiz)这种考试的方式。
多种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入手。写论文是一种在精读的基础上思维再创造的过程,案例分析是一种实践操作演练的过程,作报告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述达到认识的再深化的过程,而考试无疑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考察知识掌握程度的过程。
这四种主要考核模式环环相扣,互得益彰,在让学生们深入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营造出一种紧张不松懈的学习氛围。常听同学们“发牢骚”“写不完的essay,做不完的analysis,还要准备presentation和quiz,天天吃不好睡不香。”的确,一学期一般四门课,每门课的讲课进程都很紧凑,作业一个连着一个,有时候几门课赶在一起,一周之内甚至要交3篇3000字以上的论文,学业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我想,国外的硕士学制之所以短暂,也与学业的高度紧张和时间的高度凝练有直接关系。
三、Team spirit在学习中的弘扬
在澳洲的学习,既需要个人的自觉自主意识,更离不开团队协作精神。在我们每门课要修的学分里,团队作业都会占到20%左右的比重。这种团队作业,有的是以paper形式呈现,每个人负责paper的一部分,最后整合成一篇大的完整的论文;有的是以feedback的形式呈现,就是你对老师布置的一个话题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然后粘贴到网络的公共学习板上,由老师指定分组后小组里的同学来对你这篇小文来进行评议,同时,你也必须要给其他组员的文章提意见写评语,这样,你既从局外人的批评建议中受益,又作为一个局外人让你的组员受益;有的是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呈现,在做学术报告的时候,老师鼓励大家找partner来共同完成,两个人作报告,既可做到在一个问题上各有侧重点,又可以相互补充,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学校给同学们的团体型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在图书馆里,有专辟的group discussion room;在校园里,草坪和绿地都是开放式的,随时欢迎同学们席地而坐。图书馆里、校园中,随处可见同学们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的身影。各种肤色、各色头发的同学们,因为学习研究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小组学习这样一个形式,融合成了一个融洽的整体。
四、人性化的学习环境及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
在悉尼大学,学习可以成为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学校给同学们提供了完备的学习设施。迎着朝阳去学校,披着星辉回家去。在学校,你可以一呆一整天。
悉尼大学坐拥南半球最丰富的馆藏图书资源。主校区的fisher library是南半球最大的图书馆,它的藏书也体现了国际化的视野。中国过去的同学们看英文书看累了,可以去顶楼的东亚图书馆中文书籍区看看母语的书报、杂志。图书馆的书架旁,桌椅整齐,都是自习区,除此之外还有小组讨论区和小组讨论室。图书馆的地下一层和一层的一个很大的区域都是电脑区,凭学生证账号就可以免费上网查找资料或者是使用电脑写文章。
在学校,即便是没申请到校区内的宿舍,你也永远不用担心喝不到热水,吃不上热饭。因为在每栋办公楼中,都有一个kitchen,里面有饮用热水机、微波炉、冰箱,还有免费的袋泡茶和咖啡。这个kitchen,同学们拥有和老师一样的享受权利。
学校或者院系经常会组织一些联谊活动、欢迎会或者学术讲座。在这些活动之后,一般都会紧随一个类似于茶餐会的refreshment,供应各式冷热饮料和点心。这样,参加完活动或者是听完讲座,你还可以边品香槟、边吃三明治、边与你新结识的朋友谈天说地。
作为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悉尼大学的学术交流活动及社团活动十分丰富多彩,让人应接不暇。我也积极参加了一些我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悉尼市及悉尼大学组织的有关留学生的各项文体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我曾代表悉尼大学在悉尼歌剧院参加悉尼市长欢迎国际留学生招待会;也曾为语言学大会作志愿服务,与会期间,与世界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交流了关于语言学、文学等方面的问题;还参加过悉尼大学的北京大学日活动,与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章均赛先生、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老师、悉尼大学校长斯宾塞博士交流了我的留学心得。
留学在澳洲,有在全英语环境中学习的艰难,有自己在异国打拼生活的艰辛,但是日子却非常充实,分分秒秒过得都很有价值。在悉尼大学,我进行了在系统功能语法指导下的社会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传媒学、翻译及中英语言比较等方面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在悉尼大学的学习极大地开拓了我在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维度。同时,悉尼大学求学术之真、崇思辨之明的严谨甚至苛刻的治学态度也极大地影响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