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上午9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黄成龙研究员做客第363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20室作题为“茶马古道藏羌语中‘玉米’‘辣椒’‘肥皂’的传播路径”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刘文副教授主持,张燕芬副教授等出席,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刘文副教授对黄成龙研究员的治学经历及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并代表皇冠9393体育平台师生对黄成龙研究员做客“新杏坛”表示热烈欢迎。刘文副教授提到,黄成龙研究员在民族语言的语法、词汇类型方面建树非常多,尤其是在语法研究方面成果颇丰。
首先,黄成龙研究员从茶马古道的分布、研究意义、主要传播方式讲起。他指出茶马古道穿过川、滇、甘、青和西藏之间的民族走廊地带,是多民族生养藩息的地方,更是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舞台。早在100多年前中外学者就开始关注并考察茶马古道川藏线和滇藏线,茶马古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从语言学视角调查研究茶马古道有很大的发展和突破空间。受到陈保亚教授词与物研究的启发,黄成龙研究员开展了茶马古道的系列语言学研究。
之后,黄成龙研究员比较了藏语支和羌语支各语言“玉米”一词的语音形式,回顾了玉米传入的历程。16世纪中叶,玉米经奥斯曼土耳其传入亚洲,很快传入中国,在川西北羌、藏地区,玉米在嘉庆年间传入茂州,随之向北、向西扩展,最远到达丹巴,逐渐在中山一下取代了青稞、小麦等原有主粮的地位。“玉米”的传入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直接借入,音义从汉语“玉米”一词借入,如“i55 ma31”;二是间接借入,由外来词与本语词组合,如“kha21 dze21”;三是自创,如在安多藏语中,“玉米”是“mar me lo tok”,是“不种地”的意思。
此后,黄成龙研究员讲述了“辣椒”一词在藏羌语中的传播方式。辣椒起源于南美北部热带地区,大概在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传入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经陆上丝绸之路,在甘、陕等地栽培,二是经海路在两广栽培,再传入云南。“辣椒”一词的传入路径有三个,分别是:(1)从内地汉语传入,如“hai su”,借自汉语“海椒”;(2)从印度传入,发生变音,如“sər pən”,借自英语“spicy”;(3)自创,如安多牧区久治藏语中,辣椒为“khatsha”,是“嘴辣”的意思。“肥皂”一词的传入路径有从内地汉语借入(如“ja24 ʨaŋ55”)和意译(如迪庆藏语“ta24 ʂi”)两种方式。
最后,黄成龙研究员对这三个词语的传播路径进行总结。他指出从“玉米”“辣椒”“肥皂”这三个词传入涉藏地区来看,主要以内地汉语普通话传入为主,少数从西南官话(四川话)和西北官话传入,借用方式以直接借用为主,有些语言或方言存在变音,也有少数语言根据意译自创词。
刘文副教授代表皇冠9393体育平台师生对黄成龙研究员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刘文副教授指出,黄成龙研究员的报告通过展示个案研究,向我们介绍了这三个词语是如何从不同的线路传入中国,经过汉语再进入民族语言的,由此说明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是绝对“纯洁的”,所有的语言文化都处于接触融合的状态。黄成龙研究员的研究从微观视角入手,又能将个案研究置于宏大视野下。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同学就少数民族语言接触现象、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语言与族群认同等问题向黄成龙研究员提问,黄成龙研究员耐心细致地予以解答,并再次强调,语言接触是文化传播、文明互鉴的过程。师生交流氛围融洽,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