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下午2时30分,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汪维辉教授作客“新杏坛”,于线上作题为“谈古代文献解读中的‘当代语感干扰’问题”的讲座。讲座由张树铮教授主持,杜泽逊教授、刘祖国副教授出席,吸引了校内外五百余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张树铮对汪维辉的研究领域作了简要介绍,并表示对此次讲座充满期待,讲座题目让他回忆起了导师殷焕先先生曾经说过的学习方法——研究古代文献要还原到古人的眼光和角度。张树铮强调这种学习视角十分重要,相信会使同学们受益良多。
首先,汪维辉提出了人们在解读古代文献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以今例古”,即用后代的语言文字习惯误读前代文献,“以今例古”导致研究失误,人们往往习焉不察,很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之后,汪维辉从词汇、语法、语音、文字、观念五个方面列举大量实例说明“以今例古”现象,内容涉及先秦至清代的诸多史书、辞书、诗歌以及小说等,有对《孔雀东南飞》中“严妆”的词汇辨析,《左传》中“莫余敢侮”的语法问题,《锦瑟》“思”字的读音考辨,还有《尔雅》《广雅》中“醜”的文字释义,《诗经》中“不素餐兮”的观念考察,例证丰富详实,讲解深入浅出,引人深思。
最后,汪维辉总结,“以今例古”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当代语感干扰”,并提出了三点对策:第一,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警觉,谨慎对待,努力穿越到古代,最大程度还原古代的“活语言”;第二,要努力培养对古代文献的语感,将一批有代表性的古书熟读成诵,克服“当代语感”的惯性;第三,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提问环节中,同学们就“唯利是图”与“莫余敢侮”的语义理解、“严”与“装”的语义发展、“得”的读音困扰以及日常学习中的语料库使用等问题积极提问,汪维辉一一耐心解答。
报告结束后,张树铮代表师生对汪维辉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并用警醒、警惧、警悟三个词语概括感想,这同时也是对同学们的期盼与嘱托。刘祖国作总结发言,指出本次报告体大思精,富有价值,对古代汉语学习、诗歌解读、文献辨伪、汉字史、汉语史等方向的研究都大有助益。讲座视野开阔,现场互动热烈,同学们受益匪浅。至此,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