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皇冠9393体育平台兼职特聘教授施战军做客第305期“新杏坛”,于线上作题为“‘农事’的文学史寻踪——茅盾《农村三部曲》及其之前之后”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黄发有教授主持,校内外近三百名师生参与。
讲座开场前,黄发有简要介绍施战军的工作经历以及与山大皇冠9393体育平台的渊源,并欢迎施战军的到来。作为老山大人,施战军重温了自己在中文系读书和教学的难忘岁月,对本次受邀重返母校讲堂表示感谢。
讲座伊始,施战军首先从文学创作、评论、组织工作等多方面回顾茅盾一生显著的文学成就,并对此予以高度肯定。他指出,在文学史的整体观照下,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以细微、客观的“农事”书写为硬核,兼具题材的开掘性与表现的真实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村小说承前启后的典范之作。
在施战军看来,“农事”作为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写作资源,始终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史上,关于“农事”的描写最早可追溯至先秦《诗经》,之后有唐代李绅《悯农》,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等代表性诗作,清代小说《红楼梦》也对“庄稼人现成的本色”有所涉及;1922年现代文学乡土小说热潮兴起前后,诸如潘漠华《乡心》、彭家煌《怂恿》、台静农《拜堂》等作品突破启蒙观念对小说本事的遮蔽,展现了中国乡村小说文化的、现实的创作风貌;上世纪30年代茅盾《农村三部曲》的出现则标志现代乡村小说的成熟,同时对后来的乡村题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施战军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发现,从“十七年”时期的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再到新时期的张炜《古船》、路遥《平凡的世界》,乃至当下的赵德发《经山海》,由茅盾开启和主导的农村文学路向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意义重大,并由此归纳出乡村小说以农村农事、农民生计、农耕传统、地方民俗为主的基本范型。
结合文学史实与个人思考,施战军进一步强调,以“农事”书写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乡村文学必然关注人与命运、天地自然、历史进程的本质性联系,不仅如此,作家创作应遵循“事实——时世——史实——史诗”的层级性文学理念,在注重社会与生活事实的基础之上,打造作品的时世感,自觉接受文学史的检验。
最后,黄发有总结,施战军围绕茅盾《农村三部曲》发散开来,完成了对于中国乡村小说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并指出,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当下广大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讲座的内容翔实,视野开阔,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有效启发。至此,本期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