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漳州师范学院林继中教授来到新杏坛,为皇冠9393体育平台师生带来一场题为“阐释的立交桥——以史证诗的有效性及其局限”的讲座。皇冠9393体育平台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洲明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讲座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林教授认为,“以史证诗”作为一种有效的阐释方法,可以溯源到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的观点,它的意义就在于运用史料还原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了解诗人经历和境遇,以求与诗人对话,“以逆其志”,进而唤起读者自身的情感。为了更好地使大家感受“以史证诗”的中国特色,林教授还比较了两种西方文论观点与中国传统观点的异同。他举了清代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的一段话,与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理论相比较,认为与艾氏以作品为中心的观点不同,吴淇的观点是“双向互动”的,即时代、社会影响了作家创作作品,读者阅读作品;读者又联系创作时的背景阅读作品以了解作家当时的情感,体现的是中国特有的“情感中心论”。他还认为新批评派的观点与中国传统观点如“辞不达意”、“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有相似处,但新批评派彻底否认考证、训诂的作用就有失偏颇。考证、训诂等工作的目的在于更真切的探求作者的情志。况且“文变染乎世情”,外在的社会因素与作者创作和作品面貌有密切关系。林教授认为杜诗研究的成果就很好地证明了“以史证诗”方法的有效性。
随后,林教授指出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就在于文献资料的不完备。文献不足,就需要读者去推理、揣摩、合理地再现。同时,文献资料的不完备还表现在历史记述都有“事后追记”的特点,记述下来的历史并不是真正发生过的历史。而诗“抒发当下的情感”,是“对事件当下的感受”,所以,“以史证诗不是证成史实,而是帮助感悟理解”。“诗无达诂”,在历史不可再现的前提下,“解释文学不应有底牌,多种解释应该并行不悖”。林教授认为,文学作品提供一种类似“立交桥”的建构,对作品的多种阐释在其间“交错而不相碰”。由这种局限性带来的“立交桥现象”俯拾即是,林教授重点举了陆游《钗头凤•红酥手》一例。对此词的传统解释来自《耆旧续闻》和《齐东野语》的记载,认为是陆游写给前妻的词。但质疑声不断,当代吴熊和先生依据大量史料证明此词是陆游写给一个歌妓的。林教授非常赞赏吴熊和教授考证的功力,对吴教授的观点认为可以“盖棺”,但还不一定是“定论”。于是,对吴教授某些立论的根据,又作了深入而具体的考辨。最后,林教授认为这两种各自有史料做依据的阐释都是可以接受的,一种是包含凄美的意境,一种是有浪漫的氛围,都无损作品的美,应该“并行不悖”。林教授最后强调,“文学阐释是一个很大的空间”,对于文学作品,“没有最后的阐释,只有最新的阐释”。
在讲座的最后,王洲明教授高度评价了林教授的观点,并谈及了自己所受到的启发。他认为,“阐释的立交桥”题目新,含义深,不仅是研究方法的问题,而且是一种思维方法。要立体、综合统一地看待问题,在各种联系中分析具体问题。他还补充道,文学阐释虽然不能回到作者意思的原点,但对作品的理解不能向相反方向发展。同时,王教授还寄语同学们,“做学问的细致性、坚持性是成为大家的基本路数,要有自己的看法和研究。”
林教授风趣幽默的讲授风格与精深缜密的理论素养深深吸引了同学们。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并为有林教授这样优秀的校友感到自豪,不少同学与林教授合影留念,表达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