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2点,《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蒋丰先生做客我院新杏坛,在知新楼A620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问道甲午:硝烟背后的中日媒体战争”的精彩讲座。我院院长郑春亲切会见了蒋丰先生,向其介绍了学院的历史和学科的发展概况,双方就加强合作交换了意见,一致同意密切联系与交流。院办主任沈文、传播学研究所所长冯炜、新闻学研究所所长唐锡光、教授谢锡文和青年教师侯滢、于晓风、果娜等参加了活动。
本次讲座由我院副教授邱凌主持,她以“未见其人已闻其作品”来介绍蒋丰在日本问题方面的专业性和知名度。蒋丰以提问大家是否喜欢日本为开场,指出了大家对于日本的纠结心态。他谈到此次讲座主旨是唤起大家对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关注,希望在甲午战争120周年的今天勿被媒体的报道所绑架。
蒋丰认为中日始终是处于一强一弱、相互变换的状态之中。唐朝时期,日本人不惜危险赴唐学习;1853年在美国迫使下打开国门的日本,不同于中国鸦片战争战败后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而是与美签订无割地赔款的交涉条约,日本民众也异于中国人的反抗外侵而学习美国。这些历史都说明了日本“屈强”“趋强”又“超强”的国民性。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中强日弱”向“中弱日强”的转变,“甲午战争我们输在了顶端设计问题上”,慈禧太后挪用军费庆生与日本明治天皇拨款、减食等形成了明显对比。
接着,蒋丰重点介绍了甲午期间日媒的作用及变化。第一,日媒集体发声、推波助澜发动了战争,当时各大报纸纷纷发表社论要求发战。第二,政府聘请美国记者、包装媒体集体公关。如买通了《东京时报》美国 版编辑豪斯作为甲午期间日媒对外公关的总设计师,日本在“外宣”上的努力使得当时西方舆论偏向日本。第三,日本派遣记者开往前线,有66家报社派出114名随军记者。第四,允许外国记者随军,共有17人,这就让外界及时了解了日本的理论政策。第五,媒体大佬亲自上阵。他以福泽谕吉和德富苏峰为例概括其行为为“捐款、撰文、采访与痛哭”。第六,媒体刊发家信、连载小说,多样报道煽动民情。第七,媒体边际开始重视视觉化,照片登场,图文并茂,如《写真月报》《写真新报》等。第八,广发号外,发布消息,小贩发财乐观战争。第九是当时的造纸业得到发展,提高了报纸订阅量。蒋丰总结到,甲午战争给日媒带来了以上九方面的变化,同时整个战争也是日媒催发的战争,可见媒体的报道的重要性。蒋丰认为当今中日在亚洲是“两强并存”的状态,要解决两国关系的路径有两条,即“中国尚需和平发展的时间”和“通过每一个人的实力提升中国的综合实力”。他希望中国不但有赢得战争的实力,更能有规避战争的实力。
讲座最后,邱凌进行了总结,认为蒋丰以史学家的眼光和媒体人的丰富经验给媒体人树立了典型。蒋丰热情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今天怎样看待日本”“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障碍”以及“地域安全形势”等方面的问题。讲座在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杏坛名帖:
蒋丰,现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日本新华侨报网”新闻总监,《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同时,他担任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湖北卫视、深圳卫视、云南卫视、广东卫视、凤凰卫视、大连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的特约评论员,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