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皇冠9393体育平台中文系1982级校友,现任济南市商河县县长。
我们很荣幸地接受采访姜涛学长的任务时,恰逢济南两会期间,南郊宾馆的门卫把我们拒之门外。我们只得拨打姜涛学长的电话,电话的那头传来温和的声音。不一会,一名工作人员把我们领到了学长开会休息的房间。推开门,我们便看到一位身着西装的中年人,忙着给我们冲茶倒水,若不是先前看过学长的照片,我们还真不太敢确定这就是我们的姜涛学长。他的一番客气把我们两个初来乍到的小毛孩子的胆怯一扫而空。学长本科和研究生的7年时光都是在山大度过的,回忆起这段日子,他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期,眼神中流露出光彩,那疲惫的面容也被遮盖了。
“我的专业课学得都很好”
记者:您上大学时都学些什么课程?
姜涛: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先秦文学、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记者:您对哪些课比较感兴趣?
姜涛:我的专业课学得都很好。对先秦文学和文字发展史更感兴趣,我读研时就是研究的汉字发展史、训诂学,整理了一些关于汉字的文献。
记者:您大学时有学生干部经历吗?
姜涛:当然有。那时中文系人比较少,每个年级100多人。我大一大二是班长,大三大四是团支书,也在学生会里干过部长。还参加了一些社团,比如京剧社,我是第三任社长。那时候有京剧社的学校很少,我们经常和老师一起活动,逢年过节在一起唱唱京剧,还经常请一些知名人士前来演唱。山大还有个研究生学报,我担任主编。那时候很有热情,现在要让我搞那些东西,已经折腾不起来了。其实大学里能担任学生干部,很锻炼人。
记者:确实是。那您是为什么读研呢?
姜涛:其实本来没想读研的。那时本科毕业包分配,我成绩也不错,直接工作也可以。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写了些关于《尔雅》的注,发表之后殷孟伦教授很欣赏,说这个学生能读研。老师们也都劝我读研,我想读就读呗。起先想读先秦文学,但先秦文学的老师劝我跟殷老师,因为老人家也是他的老师,于是我就跟着殷老先生读研了。
“我很怀念殷老师”
记者:山大老师给您的印象是怎样的?
姜涛:山大老师治学都很严谨,对学生很认真很负责。那时候学生也少,老师课上给大家授课,课下我们也经常在一起,我和同学常到老师家里玩。加上我们京剧社里也有不少老师,我们彼此都很熟悉。其实你不一定非要去听谁的课,经常聊聊就能学到很多东西。那时的授课方式和现在也不一样,很传统。殷老师把他的课分为经、史、子、集,让我们从每一部分里选自己喜欢的书去阅读,他每周都检查。比如“经”你可以读《诗经》;“史”中最基本的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其他的读得越多越好;“子”中喜欢哪位的就读哪位的;“集”里你可以读唐诗宋词什么的。老师检查时会看你标的标点,句读,只要能标对,就说明你读懂书的内容了,这就能看出你有没有读,有没有认真读。先秦文学中我选的是《管子》和《吕氏春秋》,殷老师问我为什么选这两本,我说我觉得《管子》是百家争鸣的开端,《吕氏春秋》算是终结,我就读这两头的。殷老师听完就笑了。后来我写的一本关于《管子》解读的书还被列入系列研究古籍经典的书单。我真是受宠若惊,估计是因为研究《管子》的比较少吧。
我很怀念殷老师……老先生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岗位,没退休离休,一直做着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做他的学生我是很自豪的,殷老师是黄侃的弟子,黄侃又是章太炎的弟子,说起来我还是“章黄派”的弟子。当年本可以为老先生整理资料的,只是老先生去世了……2008年是他诞辰一百周年,我在年底完成了一部纪念他的书,出版社耽误了一些时间,过些日子可能就出版了。
记者:您上大学时选修过什么课?
姜涛:山大有个特色,就是可以跨学院选修。我选了许多课,有历史学院的、哲学院的、法学院的,还学过心理学、计算机,甚至是生物化学。
记者:那大学选修的那些理科的课程对那时的工作很有帮助吧。
姜涛:对,有用。所以大学除了学好专业课,也应开拓知识面。
“大学生应多了解社会现实”
记者:您觉得文学除了带给您很好的文字技能外,还有什么用处?
姜涛:很难谈什么用处。现在很多学生及家长功利心比较强,总想立刻学以致用。其实工作和专业能完全对口的真不多,并不是学到了什么就一定能用到什么。你能说文学没用吗?它可以提高你个人的修养,使你有文人的情怀。退一步说,研究古籍没用吗?《管子》里也有水利、农业、宏观调控、盐铁官营政策……这不是先人的智慧吗?书到用时方恨少啊,你读的那些东西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
记者:您觉得当今大学生应怎样学习呢?
姜涛:你们现在的学习渠道多了。过去我们只能读书,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别的方式,而你们现在有网络、电视等等。当然,死读书是不好的,你们还应该多去了解社会,多关注一下社会现实。
记者:如何关注现实,您能结合实例讲一下吗?
姜涛:比如某些政策的制定,要多考虑一下现实,这样就能避免政策执行中的不合理。就拿粮农补贴政策来说吧,农民种几亩粮食,国家就补贴多少钱。但工作人员怎样知道农民种多少粮食?不可能拿着尺子一亩亩量,只能靠农民上报。有的农民如实报,有的就虚报。这样就有人喊不公,说这些工作人员执行不力。给人感觉是国家的一个利民政策让基层人执行坏了。其实依我看,国家可以补贴粮食价格嘛,谁种的多,卖的自然就多,获得的补贴相应就多了。这样也不会耗费太大的人力物力。当然,不是说所有的政策制定的都不好,只是有些政策存在不合理之处,制定政策的人初衷是好的,但对基层现实了解不够深入。对现实了解多了,你就不会人云亦云了,在实践中学来的东西才是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