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相占,皇冠9393体育平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作访问学者。
关于人生的精彩比喻层出不穷。我最欣赏的一个比喻着眼于人生的阶段性,把人生比作一场篮球赛,有着上半场、中场休息和下半场。
对于我而言,应邀赴哈佛大学访问的一年就是“中场休息”,它让我从惯常的科研状态与思维方式暂时停顿下来,认真反思人生上半场的经验与教训,重新设计下半场的学术研究,也就是说,它决定着我怎样进入人生“下半场”,决定着我最终如何“下场”、落个什么样的“下场”。
从1989年攻读硕士学位开始,我一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学习与研究,利用外文文献的机会很少,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几乎没有。所以,我从来没有想到要出国访学,更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去哈佛大学。事情似乎在一瞬间发生了彻底改变。2004年八月下旬,皇冠9393体育平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在日照举办“全国审美文化研讨会”。会议第一天晚上,我外出散步时偶然遇到一位代表。经朋友介绍得知,他是来自厦门大学中文系的王诺教授,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2000-2001年度的访问学者。这才了解到近年来,哈佛-燕京学社每年都要从东亚地区选拔二十多名访问学者,我国有二十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在选拔范围之列,其中就有皇冠9393体育平台。了解到我从2002年就开始讲授研究生专业英语,王诺教授热情鼓励我申请。乘着浓浓的酒兴,我当即与他击掌为誓:一年之内搞定哈佛!
击掌发誓是一瞬间的快意事,接下来的准备过程却不象开怀畅饮那样轻松。哈佛-燕京学社的申请表格并不太复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是用英语撰写一份四、五页纸的课题报告,详细说明去哈佛的研究内容、研究的学术价值和预期成果;尽管不需要提供任何类型的英语成绩,但是,候选人面试必须全部用英语进行,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内,用英语向来自哈佛的面试官汇报自己的研究课题。我所拟定的研究课题是《中国轴心期的“生生”理念与当代生态美学构建》,试图将中国传统思想资源吸收到当代生态美学构建之中,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哲学与美学,要用英语讲清楚,对于我来说绝非一碟小菜。于是,提高英语、特别是口语水平,查找相关资料、主要是英语文献,成了我日照会议之后大半年内的基本生活内容。表格在2005年三月份上交学校国际处之后,所期待的就是下半年的面试了。
七月的一天,突然接到学校国际处的通知: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第二天到学校面试。我一下子懵了:不是说好十一月面试吗?原来,杜先生来山东潍坊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临时决定顺道面试。听了我的诉苦,王诺教授在电话里安慰我说:机会均等,又不是让你一个人提前面试;什么也不用想,相信杜先生,相信你自己,把现有的准备充分展示出来就行。那天下午一点半开始,与杜先生比较顺畅地谈论了半小时。告别杜先生,我给王诺发了封手机短信:成也无疑,败也无憾!
为了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在申请哈佛-燕京学社的同时,我也申请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出国访问项目。2005年9月,学校人事处通知我申请成功,共得到13万人民币的资助,可以自主联系西方高校。我知道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的斯蒂芬•欧文(Stephen Owen,汉名宇文所安)先生对于中国古代诗学和诗歌史造诣精深,是西方汉学名家,就试着给欧文先生发了封电子邮件。邮件上午十点发出,下午三点打开信箱,惊喜地发现了欧文先生的回信,非常热情地答应做邀请我去哈佛的担保人,并顺带提及他的岳父毕业于皇冠9393体育平台。哈佛之梦竟然一下子成为现实!
随后,在欧文先生的帮助下,哈佛大学很快寄来了相关手续的表格。这些表格还没有填完,学校国际处又通知我:入选哈佛-燕京学社2006-2007年度访问学者!相关表格马上就到!我一下子成了站在两堆草料间的饥饿驴子,不知该吃哪一堆。王诺教授笑哈哈地教导我说:当然是去哈佛-燕京学社喽!原因有二:一是资金,哈佛-燕京学社每月为访问学者提供2,940美元生活津贴,连续提供11个月,还为学者本人和家属购买健康保险,这还等于给咱们国家节约经费呢;二是,哈佛-燕京学社是一个联系密切的学术共同体,由此可以结识一批国内外学术精英。
2006年8月3日,带着夫人和儿子,我来到了哈佛大学的所在地波士顿。出租车奔驰在浓萌覆盖的查尔斯河沿岸,扑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赫红的楼房,碧绿的河水,洁白的船帆,飞舞的海鸥。激动不已的心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哈佛,我来了!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一年,我把老子的“虚实相生”作为准则。“务虚”的一面:细心体会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大学精神,虚心学习西方学者在教学、研究方面的严谨态度,认真反思国内人文学术研究的差距和造成差距的深层原因;“务实”的一面:利用哈佛大学由95个图书馆组成的学术资源系统,如同贪婪的掠夺者一下,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图书馆系统里查阅相关资料;先后从设计研究生院、英美语文与文学系、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艺术与建筑史系和哲学系选修了六门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认真听课做笔记,并尽力阅读老师布置的阅读文献。这样,哈佛大学成了我的“人生中场休息室”;在这里,我将惯常的教学与科研放置一边,反思人生上半场,规划人生下半场。
就哈佛大学的教学而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的是欧文先生的“中国诗歌与诗学”课程。第一次上课时,我满面通红地向先生做了自我介绍,然后是致谢,接着就是有些语无伦次地道歉。欧文先生果然大家风范,笑着用汉语说:没关系,条条大道通哈佛,来了就好!这个课程是为博士生开设的,除了欧文先生的博士生外,选修的还有来自美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出乎意料的不是先生分发的、内容详细的讲课大纲,也不是先生渊博的学识;让我惊叹的是先生的讲课方式:底气非常充足的讲解中,经常伴随着幽默的提问;与学生的问答中,不时爆发出爽朗的大笑;连续三个小时的上课时间上得足斤足量,没有丝毫懈怠。这使不由得使我联想到国内的研究生教学方式:不少导师难得从百忙中抽出一点空闲,一学期与学生见上三、五次面,而且,见面时主要是充当主持人,主持着学生的回答或自由讨论,并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我们是否应该问一问:象欧文先生这样的大牌学者,难道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吗?学生的创造力究竟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导师发挥的作用究竟应该是什么?
如何提高学术研究的国际化程度、尽快与国际学术规范接轨,是我反思的核心问题。我的基本观念是:瞄准国际前沿问题,积极与国际同行对话交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与皇冠9393体育平台是友好学校。临近出国前,我有幸结识了该校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的王昕晧教授。当他了解到我对城市文化和城市美学下过一些功夫时,主动邀请我去辛辛那提大学做一个学术讲座。到达哈佛之后,我们又多次通信商量讲座的时间和内容。经过大半年的准备,我于2007年2月20日-23日访问辛辛那提大学,成功地用英语为规划系的博士生做了题为《城市意象与城市美学》的讲座,当场回答了有关教师和学生的提问。这次讲座使我对于西方城市规划理念和城市美学的前沿问题有了较多理解。
2007年5月9,10,11三天,“景观中的议题:环境、审美参与和公共空间”国际讨论会在巴黎举行。我作为唯一一位中国代表应邀参加了讨论会,在那里遇到了来自法国、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者和艺术家。与会期间,与美国长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著名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先生就环境美学进行了深入交流,还结识了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环境美学家埃米莉•布雷迪(Emily Brady)等学者。应《江苏大学学报》芮月英主编的邀请,从2005年开始,我在《江苏大学学报》主持着一个题为“生态精神与美学、文艺学研究”的学术专栏。我们以前输入西方学术时,一般的做法是翻译已经发表的论著。我当时突然想:为什么不直接邀请他们为中国学术期刊撰稿呢?听了我的介绍,伯林特和布雷迪两位都表示有兴趣支持我的专栏。会后不久,他们就将会议论文修改完毕寄给了我。我已经翻译了其中的一篇,很快会在国内发表出来。我觉得,国际学术会议(不同于国内那种强拉三、两个外国学者与会而挂名的“国际会议”)是展示国际学术前沿问题的舞台。对于国际学术大舞台,不少中国学者完全忽视,一心一意在自己单位争老大;稍好些的是做听众——查阅相关的会议报导;而随着学术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加强,中国学者必须争取做观众,更要做演员、做主演——与国际一流学者直接交锋。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文学术研究才有可能早日与国际学术接轨,早日缩小与国际学术界的明显差别。
人生可以说很长,也可以说非常短暂,不知不觉中已经人生过半。自己将来究竟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学术水平,那要取决于许多未知因素;现在可以确切知道的是:带着新的人生设计和学术设想,满怀信心地步入自己的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