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14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助理翟文铖教授做客皇冠9393体育平台第22期(总第1359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在知新楼A606作题为“‘五四’文学革命与文学性的生成”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史建国教授主持,吸引数十名师生前来聆听。
首先,翟文铖教授从“何为文学性”谈起,系统梳理西方理论界在探索、分析文学性时所取得的成就,总结出整体性、情感性、想象性、审美性、形象性、叙事技巧、“诗性的语言”、创造性等八个文学性维度。其中,他格外强调“文学性必须包含思想性”,提倡研究者们在寻找文学性时兼顾形式与思想两个层面。
之后,翟文铖教授以西方理论界在文学性问题上取得的理论成果关照中国“五四”时期的文学性理论生成。他将“五四”时期关于“什么是文学”的问题的讨论源头上溯至1907年,随后从文学的自律性、思想性、语言形式、审美性、情感性、想象力、叙事技巧等维度出发,介绍王国维、周氏兄弟、胡适、陈独秀、梁实秋、傅斯年、王统照、郁达夫、郭沫若、夏丏尊、赵景深等一批“五四”时期的理论家们引入外国理论并结合中国固有的理论资源建设、建构文学性所取得的成就。
最后,翟文铖教授对“五四”文学性的生成这一话题做总结。他认为,“五四”文学的基本精神包含了对人本位(生命本位)与文学本位(艺术本位)两个本位的认识。各理论家正是围绕着这两个本位展开理论探索,从而使“文学性”问题具备了基本的雏形,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他感叹,正是在“文学性”理论领域的成功探索使基础“一穷二白”的“五四”文学革命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史建国教授代表师生对翟文铖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他指出翟文铖教授所采取的研究视角切中文学研究的根本性问题,对我们重新认识“五四”文学,认识“五四”文学的价值,尤其是理论建设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