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9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杨荣祥做客第368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06室作题为“历史观念·系统观念·跨语言视野——略谈汉语语法史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岳立静教授主持,刘祖国教授、王辉教授、寇鑫教授、刘文副教授等出席,吸引众多同学前来聆听。
首先,杨荣祥教授提出,研究汉语语法史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历史的观念和系统的观念。历史的观念指导我们少犯以今律古的错误,例如:《左传·哀公十一年》有“树吾墓檟”语,《马氏文通》认为“树字假为外动字”,即名词假借为及物动词。而《说文解字·壴部》曰:“尌,立也。”段玉裁注:“今字通用树为之,树行而尌废矣。”这说明“树”的本字“尌”在当时主要用作动词,写作“树”并常用来表示今天我们熟知的“树木”义应当在汉代以后。系统的观念则指导我们避免孤立地看待某种语法现象,例如:有人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感将《尚书》里的“扑灭”、《左传》中的“扰乱”“掖杀”等看作动结式结构,王力《汉语史稿》已指出“乱”等本来就是可以带宾语的动词,不能看作补语。实际上,上古汉语系统中动词连用共带一个宾语是很常见的。
之后,杨荣祥教授强调,研究汉语语法史,不仅要有广阔的理论视野,还要有跨语言的视野。所谓跨语言视野,就是要突破以往以历代文献记录的汉语为依据并将其看作同质语言研究汉语语法演变的局限,充分利用汉语方言资源,将历史语法研究与方言语法结合起来;要把汉语自身的语法演变研究和因与异族语言接触导致的语法演变研究结合起来,吸收并应用接触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要把汉语语法的历史演变与人类其他语言的语法演变进行比较,用“历时类型学”的眼光观察汉语语法演变的个性和与其他语言演变的共性。
在交流环节中,在座同学就出土文献研究中如何运用语法知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检索语料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选取好的古籍标点本、西北方言与东南方言的研究范式存在哪些差异等问题向杨荣祥教授请教,杨荣祥教授逐一作答,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岳立静教授代表师生对杨荣祥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并结合自身学术实践阐发道,我们不能仅从时间轴上观察某个语言现象,而要将异质的成分从同质的语料中剥离出来,尤其注意时间、地域、文体等方面的差异。至此,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