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19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语文》编辑部编辑王冬梅做客第327期“新杏坛”,在知新楼A620作学术讲座,题为“从无定主语句看汉语语序的主观性”。本次讲座由岳立静教授主持,张燕芬副教授、伊强副教授、寇鑫副教授出席,吸引了三十多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岳立静教授简要介绍了王冬梅研究员的在现代汉语词类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王冬梅研究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岳立静教授提到,王冬梅研究员在汉语词类问题上有着非常经典的研究,其专著《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汉语词类问题》在学术界获得良好的影响,此次的讲座为我院句法、语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和启发,对我院句法、语义领域的研究意义重大。
首先,王冬梅从“无定主语句”讲起,她认为尽管汉语中有主语表示有定、宾语表示无定的倾向,但无定成分仍然可以违反这种倾向而充当句子的主语,形成无定主语句。针对这种违反倾向的现象,王冬梅研究员提出假设,一定有一些因素导致了我们选择无定主语句的语序而非其他。
其次,王冬梅针对这一假设具体分析了汉语语序的制约因素,介绍了关于语序制约因素的四种观点:“旧—新”语序律、袁毓林先生的容易加工原则、陆丙甫先生的“可别度”原则和沈家煊先生的先易后难律。王冬梅研究员通过分析发现,“旧—新”语序律、容易加工原则和“可别度”原则存在一些不能解释的语言现象,比如汉语中的无定主语句和易位句。沈家煊先生的先易后难律认为汉语语序是感触到的顺序,即先感触到的先说,这一理论可以解释汉语中的无定主语句。先易后难律和前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坚持语序的主客观统一,认为没有完全独立的客观标准,当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发生抵触时,主观感触起决定作用,体现了人的认知因素对汉语语序选择的影响。
最后,王冬梅列举了大量无定主语句的真实语料,总结无定主语句的六个特点,并利用先易后难律对无定主语句的特点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此外,王冬梅研究员还补充证明易位句也符合先易后难律。这一研究说明“汉语语序是基于感触的主客观统一的语序”。
主持人岳立静教授代表与会师生对王冬梅研究员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进行总结。岳立静教授指出,王冬梅研究员从无定主语句这样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和研究思路,启发我们可以从认知和主观性的角度去考虑汉语中的一些非常规的问题。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的师生就事态型无定主语句、汉语无定主语句和英语无灵主语句的比较、无定主语句的焦点、无定主语句与语境的关系等问题向王冬梅提问,王冬梅对这些问题给予了耐心且细致的解答,师生交流气氛活跃且融洽。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