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下午,福建师范大学陈庆元教授作客我院,在知新楼A座714与我院古代文学研究所部分教师进行了座谈。座谈由杜泽逊院长主持,孙奇、李剑锋、孙学堂、刘占召、刘书刚、朱家英、张倩倩、蓝青、张知强、赵鑫、刘阳河等老师出席,另有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加。
陈庆元教授从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成长说起,强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很重要,最好要有境外学习和工作的经验,以开阔视野、取长补短,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组织团队进行研究的能力。之后,陈教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详谈自己对学术的认识。从时间维度,陈教授剖析了20世纪总共五代学人所面临的不同境遇和各自不同的治学方法,特别向成长于晚清、毕业于1930年代的第一代学者,如陆侃如、冯沅君、王仲荦、段熙仲等学者致敬,感叹他们学术根底深厚,论著常读常新,难于超越。谈到自己所在的第四代学人(约在1966-1983接受大学和研究生教育),陈教授感慨时代变化较大,在知识体系上有缺陷,虽然也有葛晓音、莫砺锋等十分优秀的学者,但数量较少,在高校教书的也比较少。第五代学者在学位制下受过较系统的教育,将超越第三和第四代学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从空间维度,陈教授以台湾东吴大学本科《楚辞》课开设一年、中文系所有研究生都要圈点《十三经注疏》《四书集注》古元原典为例,说明不同地区在人才培养和知识体系上的差异;又以段熙仲先生整理的《水经注疏》因不了解台湾藏本而留下遗憾为例,说明信息开阔的重要性。
接下来,陈教授回顾了自己的求学和治学历程,结合自己目前正在进行的学术研究工作,分享了自己在读书、治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心得。陈教授把自己的治学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偏重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近三十年则转向福建地域文学、闽海文学与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出版了《福建文学发展史》《晚明闽海文献梳理》《徐兴公年谱长编》,已经交付出版社的有《曹学佺全集》《曹学佺年谱长编》等大部头的著作,规划之中的还有《石仓十二代诗选》等古籍整理项目,研究视野尤其集中在晚明的谢肇淛、曹学佺、徐熥、徐[火勃]四人。
陈教授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强调学者不能只是专精,还要具备扎实而广博的基础,要读优秀的著作和论文,自己曾用三年的时间集中阅读先秦著述,后来又补充明清时期的著述,尝试并推动了福建近代文学研究的展开。陈教授回忆自己的经历,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是余冠英先生的《汉魏六朝诗选》,自己报考研究生之前在乡下曾把《汉魏六朝诗选》背过六遍,后来指导研究生也要求学生重视精读和背诵。
最后总结自己的研究心得,陈教授强调两点:一是不要盲目趋势、赶时髦,尤其不要为名利等社会因素所诱惑,要守住学人本分;二是不要因陈守旧、不接受新事物,要参与集体工作,要有团队意识和亲和力,不宜太过清高、与人疏离。陈教授还以段熙仲、丁福林等先生为例,强调一个人的最终成就与是否能够全力以赴地投入有密切关系。此外,陈教授还呼吁大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好的心态才能有好的状态,既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也要调节、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我院古代文学研究所的部分老师就明代诗文编纂情况、如何对待台湾文献、古典文学研究未来的方向等问题与陈教授进行了交流。杜泽逊院长对陈庆元先生意义重大而工作艰苦的古籍整理工作表达了钦佩之情,针对陈教授谈话中提到的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细节,比如重视背诵打基础、调整心态不熬夜等等,结合当下境遇,谈了自己的看法,强调青年老师应该用功,要沉住气,又要灵活,勇于接受新东西,勉励大家树立历史责任感,搞出标志性成果,传承皇冠9393体育平台“文史见长”的老辈的基业。
座谈结束,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对陈庆元老师情真意切的治学心得分享表示由衷感谢,并合影留念。